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基本常识
内容导读:
1.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是什么?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 |
1.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是什么?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2.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任务是什么?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3.我市正在创建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全称是什么? |
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龙岩市)。
4.我市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的主要历程? |
2017年1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10月,省政府印发实施《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年6月,市政府印发实施《龙岩市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实施《龙岩市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
5.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范围? |
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范围为古“汀州八县”,即现行龙岩市的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永定区、武平县和三明市的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行政区域。汀州建置始于唐并沿用到近代,是历史上福建“八闽”的组成部分。“汀属八县”是历代闽西客家人生产生活的聚居地,是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发展、成熟的核心区。实验区面积约1.34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223.23万人。
6.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7.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好处? |
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可,个别地区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增加所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入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在各个媒体进行宣传就像获得奖项一样,可以大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所在地区的知名度。
8.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和困难? |
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的整体格局遭受破坏,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侵蚀、挤压。工业化进程使一些传统工艺处于濒危流失状态,一些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在消失。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开拓思路、创新手段予以解决。也是我们要开展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原因。
9.作为普通市民,在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 |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涉及非遗保护、文物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以及历史名城(镇、村)和传统村落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泛地宣传发动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特别是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传承弘扬客家文化,共建美好家园。
10.龙岩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分别有几项? |
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59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93项。
11.目前我市现有的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是什么? |
分别为闽西汉剧、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中医养生(永定万应茶)、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龙岩采茶灯、木偶戏(闽西客家木偶戏)、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12.龙岩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分别有几个?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59人,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65人。
13.符合什么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
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长期从事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知识和核心技艺;2.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3.在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4.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德艺双馨。
1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几类?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曲艺,民俗。
15.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法律法规有许多,主要法律法规有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9年3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9年6月1日起施行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条例》,2023年9月起施行的《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龙岩市)管理办法》。
16.《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条例》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
《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客家文化地方性保护,2022年7月29日龙岩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22年11月24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7.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的核心是什么? |
非物质文化遗产。
18.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龙岩市)设立以来非遗保护成效如何? |
实验区自设立以来,实验区范围内新增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25项、市级195项;新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23人,市级116人。目前,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36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46项,市级234项,县区级365项;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7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52人,市级215人,县区级367人,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19.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龙岩市)设立以来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
目前实验区共有非遗传承体验设施96个,其中市级非遗馆1个、县级非遗馆5个,客家祖地展馆6个,客家文化专题馆18个,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66个,非遗工坊30家。共有157个龙岩市非遗项目生产性重点保护传承单位,其中2个福建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
20.近年来龙岩市非遗与旅游融合取得了哪些成效? |
“看世遗永定土楼·体验非遗传经典”和“畅游非遗名城·尽享古韵风采”分别入选全国2019年度、2020年度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举办的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中的非遗旅游景区,中央苏区金融街暨恋城1908文创街区、武平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上杭瓦子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非遗旅游街区;武平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入选2023年福建省非遗与景区融合优秀案例。
21.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龙岩市)范围内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如何? |
实验区内现有物质文化遗产 343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保单位116处,县级文保单位444处,登记在册的涉台不可移动文物110处。
22.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龙岩市)范围内名镇名村有多少? |
实验区范围内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1个,中国传统村落54个。
23.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龙岩市)范围内风景名胜区有多少? |
实验区范围内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矿山公园1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1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处。
24.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龙岩市)建设有哪些创新做法? |
(1)率先颁布实施了《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条例》;
(2)率先创新非遗代表性项目实地察看和代表性传承人面试评审流程,提升非遗名录制度的规范性;
(3)率先开展红色非遗认定,大大弘扬红色文化。长汀农民暴动节已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4)率先开发运行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网上申报系统,有效满足社会共享需求;
(5)率先制定实施《龙岩市非遗传习中心(所)建设指导标准》,有效增强传承传播活力。
(6)率先制定实施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视觉识别系统》
相关阅读:
-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