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永定 - 正文

溪南土改分田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发布:ydbwg | 作者(来源):卢加万 | 发布时间:2017-05-25 | 栏目:红色永定 |
内容导读: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十年内战”)时期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它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在这里,毛泽东、朱德等一批共产党人以土地革命为中心,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村经济变革运动,对此后整个中国农村经济变革有巨大的影响。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十年内战”)时期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它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在这里,毛泽东、朱德等一批共产党人以土地革命为中心,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村经济变革运动,对此后整个中国农村经济变革有巨大的影响。

闽西土地革命,特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中央苏区中心区域闽西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其中永定溪南土改分田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首创的“以乡或村为单位,以原耕为基础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抽多补少”的分配原则,为党确立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土地革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闽西土地革命的历史背景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闽西,是福建省西部地区的简称,按清末的行政区划,包括汀州府所属的长汀、上杭、永定、武平、连城、清流、宁化、归化(今明溪)8个县和龙岩州所属的龙岩、漳平、宁洋(现已撤销,分属龙岩、漳平、永安)3个县。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地势险峻。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为闽西土地革命提供了天然屏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经济给养和物资保障

闽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稻谷、烟草、茶叶、毛竹、木材等农副产品产量很高,煤矿、稀土、石灰石等矿产储备丰富,由于开发较晚,受外界冲击较少,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为闽西土地革命提供了经济给养和物资保障。

(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土地革命前,闽西农村是典型的宗族社会,血缘家庭聚族而居,一村一姓的现象十分普遍,家族权力与乡绅权力、政府权力紧密纠合,百姓遭受的盘剥压榨日甚一日。特别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盘踞地方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乘机大量兼并土地,原本山多田少的闽西地权更加高度集中。据《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记述,“据龙岩、永定、上杭、连城、长汀、武平六县调查,田地平均85%在收租阶级手中,农民占有田地平均不过15%”。为了糊口,农民只得向地主租佃土地耕种,而农民交纳的田租,“各县最低为百分之六十”。高利贷盘剥也十分惊人,“上杭、永定每月两分半为最低,最高利息各县有到十二分的”。此外,农民还要负担各种无偿的劳役和捐税,已到了“无人不捐,无物不税”的地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不断侵入农村市场,致使传统手工艺衰落,农民和手工业者很难找到其他收入来源。在多重压榨下,闽西农村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使得闽西土地革命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坚强的组织领导

五四运动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冲击着僻处一隅的闽西城乡,各种新思想、新潮流不可遏制地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闽西最早的一批共产党人都是当地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大多是在厦门、广州等地求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于1926年至1927年间相继受党组织派遣回乡,从事革命活动,建立和发展闽西党组织的。

19266月,根据中共厦门总干事会和中共汕头特委的指示,永定籍共产党人林心尧、阮山与从第五届广州农讲所入学回乡的赖玉珊、赖秋实在永定上湖雷建立了福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阮山任书记。此后,闽西纷纷成立各级党组织,党员规模迅速扩大。至1927年底,相继成立了中共金丰支部(永定)、中共上杭支部、中共龙岩县党总支、中共平和支部、中共溪南支部(永定)、中共太平支部(永定)、中共长汀支部、闽西第一个党的县级机构——中共永定县委、中共龙岩县委、中共武平支部、中共连城支部等。

1928715,根据福建临时省委指示,龙岩、永定、上杭、平和4县党组织负责人在永定溪南金砂古木督开会,成立中共闽西临时特委,标志着闽西各县的党组织产生了自己的核心领导,为闽西土地革命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

(五)有力的武装保障

闽西各级党组织成立后,确定了“争取群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的行动方针,迅速组建精干队伍,深入农村基层,宣传党的土地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唤醒劳苦大众,于1928年先后领导农民举行了声震八闽的闽西“四大暴动”,揭开了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

除闽西“四大暴动”外,19271929年间,中央苏区地域范围内的赣南、赣西还举行了万安暴动、永丰暴动、寻乌暴动等九次规模较大的农民暴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些暴动基本都没有形成一个稳固的割据区域,政权或者很快垮台,或者岌岌可危,后来大多转变为游击战争,土地改革基本没有开展,土地革命只停留在口号上。这其中,只有闽西永定暴动是个例外,在溪南开展了土改分田运动,在全国首创了“以乡为单位,以原耕为基础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抽多补少”的分田政策。

永定暴动后,永定县委立即从暴动队伍中挑选了200多人,在暴动地点金砂成立了闽西第一支红军队伍——溪南红军营,实行赤色戒严,收缴地主武装,逮捕反革命分子,没收地主粮食财产,当众烧毁田契借约,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废租、废债、抗捐、抗税、抗租等,随后成立了福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新法令,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红四军入闽后,在红军支援下,各地党组织建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府,组建赤卫队和游击队,肃清封建军阀势力,闽西土地革命运动全面深入开展。各级苏维埃政府及农民武装力量等革命政权的建立,为闽西土地革命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武装保障。

二、溪南土改分田的伟大实践

溪南区各级红色政权成立后,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分田,特别是秋收将至,大家都希望尽快获得胜利果实。福建临时省委也于725日致信闽西特委和永定县委,指出永定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已经割据的各乡,马上没收土地,分配土地”。据此,中共闽西特委和永定县委一面领导红军抗击敌人的军事进攻,一面抓紧进行土地的没收与分配工作。

怎样分配没收的土地?进行土地革命在闽西是第一次尝试,“八七”会议以后的党中央,对此也只提出过原则性的口号;至于如何没收与分配土地,中央和省委都还没有具体的纲领。尽管如此,张鼎丞、邓子恢等依靠群众的创造性,深入调查研究,终于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土地分配政策。


1928年永定县溪南里八坊乡土地调查表,国家三级文物

19287月下旬,张鼎丞、邓子恢在金砂的卓坑源土地庙,召开了有经验又熟悉土地情况的金砂老农民张登荣、张占兴、张荣招、赖寿钦、张桂增、谢道元、张豪林、张华先、邱子钦、刘美华(女)、谢梅兰(女)、张文亮、谢鉴招、谢祥永等代表(这些代表包括雇农、贫农、中农、富农)的座谈会。通过充分讨论,明确了分田的政策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七点:

(一)所有土地都应拿出来分配,只有中农自耕土地多一点不动;(二)土地按人口平分,地主、富农、贫农、中农一样分;(三)分田以乡为单位分配;(四)分田的界线,应按照各乡农民原来耕种的土地,归各乡农民分配,在外乡的耕地归外乡去分配;(五)按各乡原耕土地抽多补少,不要打乱平分;(六)山林归各乡各村公有;(七)水利灌溉按照旧例,水随田走,不公平者,个别调整。

溪南区苏维埃政府依照这一政策,首先在金砂的古木督、卓坑源、樟塔三个村(乡)作试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古木督的分田试点工作,首先建立了没收分配土地委员会的领导机构,接着召开各种会议,向群众宣传土地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分田方法,然后由土地委员、贫农团和老农进行全乡的土地调查和人口登记,最后各户派人到田头落实,张榜公布,再召开群众大会表决通过,发给土地证,正式享有各人分得土地的所有权。古木督是一个非常分散的村庄,加上土地错落在七沟八梁之间,分田的难度较大,但由于分田方法简便,不到10天,全乡结束了分田试点工作。

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随即在全区推广“抽多补少”的分田办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区十三个乡约2万人口,就胜利完成了2万多亩土地的分配工作。分田结束后,区苏在金砂邹公庙召开分田胜利庆祝大会,宣告溪南区农民第一次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


1929年溪南区竹三乡苏维埃政府发给张广增的土地证,国家二级文物

溪南土改分田,是在毫无前人经验、困难重重、敌我斗争十分紧张的形势下开展的。张鼎丞、邓子恢紧密地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反复进行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土改分田方法。这些经验,与后来中央公布的土地纲领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为毛泽东指导闽西土地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溪南土改分田的重要影响

(一)揭开了闽西土地革命的序幕

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搞好土地革命对建立工农政权和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作用,闽西土地政纲的基本原则是在毛泽东的具体指导下逐步形成完善的。

19293月,红四军挥师入闽,闽西红色区域很快扩展到龙岩、永定、长汀、上杭、连城五个县方圆数百里的范围,闽西革命根据地迅速形成。同年6月,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后,毛泽东便对邓子恢说,“闽西局面已经大定……现在党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动群众,实现土地革命,彻底消灭土豪劣绅,建立工农政权和武装,巩同和发展赤色区域。”

邓子恢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并结合闽西各地的斗争经验,起草了一个土地革命斗争纲领。这个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一)根据溪南里1928年分田的经验,说明土地分配的方法和政策;(二)建立地方武装,如赤卫队、少先队等;(三)肃清反革命,收缴反动武装;(四)建立革命委员会及县、区、乡各级红色政权;此外还有建立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文稿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正式印发到各县去贯彻执行。

1927年7月20日,中共闽西特委在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等县代表60余人参加,毛泽东作为红四军前委代表出席大会。会议充分肯定了永定暴动的经验和意义,认为“永定暴动后,闽西即开始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这完全是因为他能实现党的土地政纲,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拥护之故”,指出这一经验是“最值得各地效法的”。会上,毛泽东对溪南土改分田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溪南土地的“解决办法最好,值得推广”。会议制定颁布了《土地问题决议案》,总结了闽西(主要是永定溪南区)的土改分田经验,同时吸取了毛泽东等在井冈山和兴国的土改分田经验,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政策。大会总结的“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平均分配”的土地分配原则,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六大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次大会以后,闽西迅速掀起了土地革命的热潮,在短短的二个月内,就基本完成了土改分田的任务,在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等县纵横300里的地区内,50多个区600多个乡,约8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此后,19303月在龙岩召开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通过了《土地法令》;19306月,毛泽东在长汀县南阳(现属上杭县)主持召开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通过了《富农问题》决议案。闽西土地分配原则在“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平均分配”的基础上,新增了“抽肥补瘦”的规定,完善了限制和削弱富农的政策。至此,闽西土地政纲的基本原则已经大体确立。

(二)为党确立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费正清在评价中国土地改革时说:“目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是社会和政治上的”。闽西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政治、经济革命,深刻影响了闽西农村的历史进程,又是一次社会革命,使苏区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并对苏区农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产生多重影响。

闽西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土地革命的发源地和试验区,闽西土地革命的实践和经验,特别是闽西“一大”和南阳会议有关土地分配和有关富农问题的决议,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内容,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闽西苏区率先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创新了土地分配方法,直接或间接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明确提出了联合中农的具体政策,保护了工商业者的利益,体现了削弱或限制富农、但不过分打击富农的原则,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增强了革命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闽西苏区把土地革命的主要目标定位到提高生产力的高度。中共闽西“一大”的决议强调指出,土地革命的主要目标,是经过土地制度改革,改良农业生产方法,提高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解决全社会的生活问题。这一提法,把一家一户的分田分地活动,提到解放全社会的生活问题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比单纯强调解决土地占有关系,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闽西土地政纲为我国土地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落脚点和最终归宿。1931年春,毛泽东在总结各根据地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张鼎丞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127日,在瑞金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张鼎丞被选为中央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和土地人民委员(部长),使张鼎丞等人创造的溪南土改分田经验在整个中央苏区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三)推动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入开展和保田斗争的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它经历了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12块革命根据地,领导的武装起义有100多次,遍及14140多县(市),参加起义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有数百万人。这些起义,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给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

闽西土地革命的实行,推翻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广大农民从土地的奴隶变成了土地的主人,革命热情高涨。他们为保卫土地、保卫新生政权、保卫苏区而不遗余力。在整个苏区时期,闽西先后有近10万农民加入红军和赤卫队.先后创建了红九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6个军,涌现出许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当红军或父子同当红军的动人事迹。据《红色中华》报道,长汀县从1931年至1934年共有17200余人参加红军,上杭县才溪乡15—55岁的青壮年男子80%以上参加红军。闽西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的一大来源。同时,闽西苏区农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倾其所有支援土地革命战争,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红军长征后,闽西各县的豪绅地主纷纷勾结反对军队,武装夺田倒算。许多地区,土地又从农民手里被夺了回去。而农民们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土地,在党的领导下,配合红军游击队开展了保田斗争。龙岩的大部分地区和上杭的一部分地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保卫土地革命果实的斗争,到处张贴“严禁地主夺田收租”“夺田者杀”“收租者杀”等布告标语,并实际杀了地主恶霸陈桂堂等十余人。在永定溪南很多地方,土地被地主夺回去后,又在红军游击队的领导下,第二次进行了分配。据新中国土地改革前调查,闽西有龙岩、上杭、永定等县的15个区、83个乡、14.6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这是闽西红旗不倒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年一度“抽死补生““抽嫁补娶”的调整土地习惯在保田地区一直保留着,创造了中国农运史上的奇迹。

罗铁贤手稿《永定暴动前的政治、经济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建革命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2]闽西革命根据地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M].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5]蒋伯英.闽西苏区土地革命之考察.福建党史通讯[J].198511.

[6]苏俊才.中国现代土地关系史上的一个特殊篇.党史研究与教学[J].20062.

    [7]吴升辉.试述闽西苏区土地法律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福建党史月刊[J].200914.
0% (0)
0% (0)

相关阅读:

    没有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